当前页面 : 首页 > 快讯 > 正文 >

白玉兰论坛|万物皆屏?意念交互?科幻或将成为现实-今日看点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 2023-06-22 20:58:48

6月20日,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智慧广电大视听与技术创新”主题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多年来,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技术研讨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已成长为中国广电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盛会之一。凭借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意义的主题,研讨会在引领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高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坛现场本次主题报告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台、网络公司、高校、科技企业的相关高层领导和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智慧广电大视听技术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报告会聚焦广电未来规划、人工智能内容的生成、未来电视、大数据、超高清等新兴技术,探寻在智慧制播、智慧网络、高新视听等方面的创新应用,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全媒体内容生产等大视听场景的技术路径,从技术到业务、从政策到市场、从产业链到行业生态,全方位探讨技术创新对未来电视生态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提到,根据工信部统计,中国5G用户已超过12亿,家庭宽带用户超过1亿,为广播电视业务发展提供了极佳条件。“在家里看电视,8K电视传输是120M,4K是36M,而现在千兆家庭宽带已进入千家万户,在家看超高清电视已经没有任何问题。”

除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电视行业也在不断推进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的数字化转型。以上海文化广播电视台为例,“十四五”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力推进台集团的数字化转型,通过“音视频+”的核心发展理念,实现SMG价值的数字化再生。大视听时代,面对数字经济重新定义千行百业的挑战,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提出“三个坚守” :“一是坚持新闻立台的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保持内容生产的进化能力。二是坚持广电传统的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保持音视频链接新技术、催生新应用的进化能力。三是坚持文化主业的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保持全媒体文化产业生态圈的进化能力。”


【资料图】

陈雨人介绍,SMG积极使用5G、AR、XR、超高清等这些新技术,面对沉浸式体验、实时交互、数字孪生这些新生市场,激发链接新技术、催生新应用的进化能力,让SMG的价值在适应音视频与新技术、新入口、新场景的链接中得以再生和壮大。“我们的IPTV、OTT有线电视系统基本具备了4K的制播能力,已开播了一个4K上星频道。”自2018年开始,SMG保持了每年1-2部8K全景声长视频的产出,获得了多个国际国内的专业奖项,实现了8K全流程摄制技术的经验积累,并依托原有的虚拟制作团队和自研能力,打造了虚拟主播矩阵“申䒕雅”、“东方嫒”和“长小娇”,分别活跃在电视新闻、卫视综艺和长三角广播等领域。

本次大会上,参会者密切结合当前形势,以“智慧广电大视听与技术创新”为主题,基于对云数据、5G、AIGC、XR、超高清等新技术的有效利用,畅想大视听时代,智慧广电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娱乐、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改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孙苏川提出,当前广播电视领域面临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他认为,媒体行业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更是以ChatGPT为例,在论坛上进行了以《通用大模型与生成式智能媒体》为题的主题报告。对于ChatGPT的划时代性,王延峰将其比喻为“人工智能迎来了iPhone时刻”,“它带来的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会使各行各业产生深刻变革。”在他看来,ChatGPT颠覆性的贡献有二:一是把人工智能的生意从To B转向了To C,二是把专用人工智能走向了通用人工智能,“原来一个模型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一个模型解决一个领域的所有问题。”

“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解决了一个通用的基石,而领域大模型是真正能提升行业生产力的模型。”在王延峰看来,目前生成式AI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是最广泛最深入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继PGC(专业生成内容)和UGC(用户生成内容)以后新兴的内容生产方式,有自动高效、多样丰富、具创造性的这些优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是3D模型和代码,都可以通过AI来生成,所以对于我们媒体这样内容需求巨大的行业,会最早迎来创新应用。”

此前,ChatGPT的火热,引发了电视行业的热议,比如如何用AIGC技术破除表达的桎梏,加速创意的落地等等,全球也有多家企业公开表示会尝试使用ChatGPT介入内容生产流程。而王延峰则举例了与总台合作进行历史影像修复过程中,AIGC带来的帮助。“我们在总台的指导下,最早开始做过往标清素材和历史影像的超高清视频增强的技术探索,这个事情我们做了五年了,但传统的人工智能增强的方法,一是细节上有缺失,二有油画感、磨皮感的画质的挑战。而生成式AI则能解决原来传统AI增强技术的劣势。”

比王延峰的技术畅想更进一步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带来的报告。他提到了广电总局全面面向2035年制订的未来电视发展战略规划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从用户的角度畅想了“未来电视”的六个特征:

一是频道定制化。频道将改变由电视台统一编排,顺序播放固定节目的传统形态。而是根据观众收视爱好的习惯,从海量内容库中自动编排、连续智能推送定制节目的新形态。 二是呈现多样化。未来呈现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机、手持终端等显示介质,乃至无屏成像,都可用作电视呈现。从室内到室外,无论用户身处何处、何地,都可以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电视服务,实现“万物皆屏”。三是视听沉浸化。未来电视将是超高清、全景声、多视角、多维度沉浸式体验,视听技术结合气味、温度、湿度等多重感官仿真技术,能调动观众立体多维的感官体验,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四是服务智慧化。未来电视将不再是“我播你看”的简单形态,而是根据观众的需要和环境变化等,实现海量资源的高效匹配和精准触达。五是交互人性化。未来电视对电视的操控不仅是依靠遥控器,还将借助声音识别,眼球追踪,机电传感,触觉反射,3D手势等作为交互手段,在多视角,多声道,多屏幕当中自由切换,与电视画面当中的人物互动。六是网络无感化。未来将突破广电网、通信网和互联网边界,实现跨网智能协同、无感切换,随时随地提供电子商务、现场办公、远程教育、智慧医疗、基层治理、应急动员等多场景融合服务,使电视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的数字化生活。

2023年是广播电视行业数字化发展、智慧广电转型升级、广播电视进入全面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参会领导和代表们达成共识:广播电视机构和相关科技企业需要继续推动媒体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变革,深化媒体融合主战略。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媒体产业的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而本次会议上,这些满满科幻感的规划与畅想,或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

论坛海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为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