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首页 > 快讯 > 正文 >

现实主义的坚守与饥饿叙事的历史书写——评云岗长篇小说《大孔》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 2023-07-31 06:00:49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曹国露

云岗是继“文学陕军再出发”之后,积极活跃在当下文坛又备受关注的陕西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浸透着现实烟火味道的文学气质,而“圈粉”众多。他的新作长篇小说《大孔》既是一部试图突破自我的探索性作品,又是一部个人标识和风格被再次“强化”的极富生活实感和生命质感的作品。小说在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与饥饿叙事的历史书写之中,给读者带来新的震撼和惊喜。

作为一部内容深厚、内涵丰富的长篇小说,《大孔》不但篇幅宏阔而且有着多重视角的叙述维度。云岗以1929年陕西大饥荒为背景,通过多层次挖掘渭北文化特别是民间生活的独特之处,在历史与民俗文化的交汇点处,寻找到了一座自己可以自由书写的文学富矿。

诚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长篇小说不仅是长篇小说,而且是生命,是宇宙,是历史和地理,是书信和日记,是病案和机密,是金木水火土和心肝脾肺肾。”于云岗来说,长篇小说就是渭北平原和个体生命相互融合下的艺术自觉。小说《大孔》就是在这种艺术自觉推动下,以渭北大孔寨为文学地理中心,在关中民俗文化的映衬下成功塑造了一群朴实无华又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物群像,如冯得富、冯得显、冯有才、冯德才、冯和才、冯俭才、柴老八、柴一刀、冯媒婆、蓝玉和史家怡等,多层次拓宽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宏阔的历史背景下,小说呈现出了多重意蕴。从艺术美学上看,《大孔》是对《创业史》《白鹿原》《秦腔》等“大块头”史诗巨作小说传统的承续和延展;从人文价值上看,《大孔》是向人文主义传统的致敬和回归,它让文学回归到最根本、最初始的对人的存在境遇的人道关怀上;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来看,《大孔》以最真实最直接的个人体验为基础,却不受个人化视野局限,而是将之与更为广阔的经验领域建立深层关联,在“个人性”与“宏大性”之间重构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模式。

《大孔》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是家族的兴衰变迁史,还可以看作是一部氤氲绵长的叙事长诗。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关于饥饿叙事的书写。从文学史看,中国文学对饥饿的书写源远流长。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伤逝》、萧红的《生死场》等,再到当代文学中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老生》等等,饥饿一直是文学叙写的一个重要主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饥饿在民族记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广大作家素有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作家对饥饿的书写,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与民生疾苦的体恤。

《大孔》小说语言丰沛,坚守了作者一贯以来的文风,方言、俚语、歌谣,无不信手拈来,如“大涝池”“大孔第一碗”“红白喜事”“种子粮”等等,这样鲜活灵动的文字,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就像作者在面对面地与你讲故事。云岗用方言来表达的,不仅仅是关中地区老百姓的对话、修辞,甚至是人物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生活态度等等,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我想,这些方言土话里,不仅隐藏着作者家族的文化基因,更是烙进作者血脉里的文字符号和乡土传承。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最为重要、最为珍贵、最有说服力的东西,便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作品中所有写这一态度的地方。”可以说,云岗以虔诚的态度,在现实主义的坚守与饥饿叙事的双重维度下,写出了《大孔》这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地方志小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为您推荐

-